點擊查看產品參數和報價--丨--

---

---

---
正文:
在傳統(tǒng)上有兩大方法
(1)病征(symptoms)與病兆(signs)鑒定:
依據染病部位之病征特性,再以
顯微鏡觀察病斑上之病原菌特征,可以幫助病害快速診斷。
而氣象因子與栽培情況也可以幫助判別病害是否可能與疫病菌有關,露天栽培之植物,地
上部位罹患疫病,一般都發(fā)生在陰雨季節(jié),或連續(xù)降雨后;溫室植物,只要濕度過高,
隨時可被疫病菌感染。疫病病征依染病部位之不同,
可大別為三類
(a).新梢、葉部、花器染。褐参锏厣喜拷M織受疫病菌侵染后之共同病變過程為,
被害部初現(xiàn)水浸狀褪色斑點,病斑迅速擴大而后褐變。在感染初期,病組織仍保有相當之韌性,
到后期患部才腐敗、崩潰、瓦解。在高濕環(huán)境下,病斑上長出白色透明之霉狀物,
為疫病菌之菌絲與胞囊
(b).莖基部或主根染病:莖基部稍微隘縮,病組織褐變色崩潰,但未被水解。唯
引起莖基部病變之病原菌甚多,且可能有復合感染
(c).根部染病時:地下部病征為根系稀少,褐變壞疽與腐敗,有時因組織流膠而黏有土粒。
疫病菌引起之根腐病,在病害輕
微時,地上部不會出現(xiàn)明顯病征;病害嚴重時,地上部顯現(xiàn)黃化、萎凋、生長衰弱、甚
而死亡之情形。
(2)誘釣法(baiting):將病根或土壤浸水,再以寄主葉片懸浮其上,來
誘釣疫病菌游走子。可用來偵測土壤或流水中是否有疫病菌。
(3)病原菌分離(isolation):
進行組織-病原菌分離,雖然耗時耗力,但可獲得病原菌,為較為正確與科學的方法。
分離時,可以輔以選擇性培養(yǎng)基。而且配合前述(2)方法,可自土壤與水源中獲得疫病菌。
關鍵詞:疫病菌、診斷鑒定、傳統(tǒng)技術、誘釣法
出自http://www.bjsgyq.com/
北京顯微鏡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