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分類:站內(nèi)新聞
作者:YIYI發(fā)布
時間:2012-2-22 13:39:53
將本頁加入收藏
下一篇:普通生物顯微鏡與解剖顯微鏡的差異?區(qū)別!
上一篇:顯微鏡每個構造的用途?顯微鏡零件的作用?
點擊查看產(chǎn)品參數(shù)和報價--丨--
正文:
*復式顯微鏡各部位構造功能
構造名稱 |
功 能 |
目鏡及物鏡 |
放大物體。 顯微鏡的放大倍率=目鏡倍率×物鏡倍率。 |
旋轉盤 |
連接不同倍率的物鏡,欲更換物鏡時需轉動旋轉盤。 |
粗調(diào)節(jié)輪 |
找到物體。 |
細調(diào)節(jié)輪 |
調(diào)到正確焦距,以看到清晰的影像。 |
反光鏡與光圈 |
光源及調(diào)整光線的亮度。 |
*解剖顯微鏡各部位構造功能
構造名稱 |
功 能 |
目鏡及物鏡 |
放大物體。 |
調(diào) 節(jié) 輪 |
調(diào)整焦距,大多只有一個。 |
光 源 |
多具兩種光源:一為底部穿透式,一為表面反射式。 |
鏡 座 |
位于顯微鏡的最底下,若不用穿透式光源,可以選擇黑板或是白板兩種,可選擇與觀察物體對比明顯者使用。 |
顯微鏡的用途
傳播病毒的型式
1.半持續(xù)性傳播(semipersistent transmission;Foregut borne virus )
Rice tungro virus (RTV)及Maize chlorotic dwarf virus (MCDV)是經(jīng)由葉蟬類以半持續(xù)性方式
(semi-persistent manner)傳播的兩種禾本科植物病毒。
以RTV為例說明,RTV是任職于國際稻米研究所(IRRI)國人歐士璜博士于1963年首次在菲律賓發(fā)現(xiàn)。
1966同服務于IRRI之國人林克治博士證明黑尾葉蟬(Nephotettix virscens)以半持續(xù)性方式傳播RTV (Ling,
1966)。RTV在1960~1970年代為東南亞國家嚴重為害水稻之重要病毒病害。
1987日人Hibino et al.在印尼採集病徵嚴重之RTV病株,純化發(fā)現(xiàn)RTV病毒事實上含有兩種病毒顆粒,一種為直徑30nm之球形病毒顆
粒稱之為Rice tungro spherical virus (RTSV);另一種大小35×150-350nm之子彈形病毒顆粒稱之為Rice tungro bacilliform virus (RTBV)。RTSV
及RTBV主要存在稻韌皮組織(phloem),但RTBV也同時會存在于木質(zhì)部(xylem)。健康水稻蟲接RTBV會表現(xiàn)溫和之病徵,但接種RTSV則無
病徵表現(xiàn);RTBV會引起Tungro病徵,但RTBV+RTSV會引起嚴重的病徵。N. virescens不能單獨傳播RTBV,它必須是媒介黑尾葉蟬先吸食
RTSV和RTBV共同感染之罹病水稻,或先吸食RTSV罹病水稻,再獲取RTBV才能將RTV傳播于健康水稻。N. virescens傳播RTSV的最短獲
毒及接種時間分別為30及15分鐘,較長之獲毒及接種會提升媒介昆蟲的傳播效率。無明顯的潛伏期(latent period),通常媒介葉蟬在獲毒后2
小時會傳播病毒(含獲毒取食間)。病毒在蟲體內(nèi)之保毒時間<5或6日。媒介昆蟲傳播病毒的能力(inoculativity)會因蛻皮(moulting)而消
失,換言之,病毒會因蛻皮而消失
合作伙伴: